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,若从现有考古发现的早期文字书写形式开始追溯,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,如仰韶文化时期,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,大汶口文化陶文,这些符号表意功能,是早期书写形式的体现。还是商朝晚期出现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。在到周代的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也叫钟鼎文。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,在日常书写中还出现了隶书的萌芽,即秦隶。汉代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,隶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。有古朴雄强的《张迁碑》、飘逸秀丽的《曹全碑》等。经历了魏晋南北朝、唐代书法的鼎盛时期,清代书法则呈现出碑学与帖学在篆书、隶书等书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
庙宇与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,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,书法艺术也随之融入其中。当时的文人墨客、高僧大德在庙宇的碑刻、匾额、楹联上留下自己的墨宝。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,以笔为刃,镌刻着民族的精神密码;佛教名胜古迹,作为信仰与艺术的结晶,以石为纸,书写着千年的宗教传奇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熠熠生辉,又在时光的流转中相互交融,这份经得起历史反复推敲的文化盛景,注定将留存万世,绽放永恒的光芒。李建胜宛如一颗熠熠生辉且历久弥新的星辰。从中年到老年,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,却让他的书法技艺愈发炉火纯青,他以笔为刃,在时光的长河中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文化画卷,为佛教场所与道家圣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。
不惑花甲佛墨情,长卷镌刻古今风
兰州云顶山法显寺书写高2米、长33米的《佛国记》长卷刻碑并编辑出书
回溯到2007年,李建胜迎来了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非凡的任务——为兰州云顶山法显寺书写高2米、长33米的《佛国记》长卷。这一鸿篇巨制,为了完成它,他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修行世界,日夜沉浸其中。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,无数次的反复推敲,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。当长卷刻碑并出书一万三千册时,它不仅成为了寺庙中供信众瞻仰的圣物,更如同文化的使者,广泛传播到社会各界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《佛国记》的魅力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。
广州盘古王庙书写了高2米、长33米的《道德经》长卷
2018年,李建胜应邀为广州盘古王庙书写了高2米、长33米的《道德经》长卷。《道德经》作为道家的经典之作,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无尽的智慧。李建胜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,将道家的空灵与深邃融入到每一个字中。。这部长卷,成为了书法与道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,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。
兰州新区吉祥寺书写了高2米、长24米的《金刚经》长卷刻碑
2019年,李建胜为兰州新区吉祥寺书写了高2米、长24米的《金刚经》长卷。创作过程中,他全身心地投入,仿佛与经文融为一体。他的笔下,每一个字都仿佛具有了生命,承载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。长卷完成后,被刻碑立于寺院之中,成为了寺庙的文化瑰宝。同时,编辑出版的五千余册书籍,也成为了寺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为书法爱好者和佛教信众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料。
为甘谷紫竹林佛教会书写的两部佛经
2020年,李建胜怀着对佛道文化的赤诚之心,与甘谷紫竹林佛教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精心书写的两部佛经,每一笔都倾注着他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与敬畏。
天水甘谷海渊寺创作了巨幅宽2米、长41米的长篇《金刚经》长卷
2025年,步入花甲李建胜,倾注了全部的心血,历时半年,他为天水甘谷海渊寺创作了巨幅宽2米、长41米的长篇《金刚经》长卷。岁月的磨砺让他的书法更加沉稳大气,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透彻。该长卷的完成,再次展现了他在书法创作上的执着追求和卓越才华,也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墨润苍生千秋长,艺泽后辈韵流芳
除了这些长篇巨制,近年来,李建胜还应邀为众多寺庙题写了匾额、楹联,在石碑经文、铁塔、香炉和编钟上都留下了他的文字。这些作品分布在各个寺庙的不同角落,成为了寺庙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寺庙的历史文化长河中,熠熠生辉。它们见证了李建胜的艺术成就,也为寺庙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李建胜数年来得到众多佛教场所的青睐,绝非偶然。他不仅具备扎实的书法基本功,更重要的是,他对佛道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。他深知这些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,并通过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其展现出来。他的作品,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呈现,更是对佛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
他的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,每一部作品的背后,都有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,都有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。而他的作品,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。刻碑而立的作品,接受着人民的瞻仰和岁月的洗礼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,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,成为了书法艺术与佛道文化融合的经典范例,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有理由相信,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染白了他的双鬓,但李建胜将继续用他的笔墨书写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,为佛教道场和社会留下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。他的作品,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,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文到结尾引用著名诗人书法家欧阳造极先生勉励他诗词:“金城墨浪卷春潮,瀚海难逢一代骄,秦汉晋唐风骨在,探求何惧路迢迢。(文/牧童)